每年的暑托班都是报名者踊跃,公益性的往往名额“秒抢”,校外培训机构主办的收费性暑托班“既叫好又叫座”的并不多。有家长提出,能否像上世纪80年代前那样,在社区里弄恢复“暑假小小班”?在采访中新民晚报记者发现,这样的建言或许已无多少实操的可能,但暑假生活的与时俱进更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。
暑托班不是“暑教班”
“你们老师是怎么辅导的?”“上课那么吵,老师也不管?”花了好几千元报的某培训机构的暑托班,家长陈女士有些无奈,感觉“物不所值”。但主办方的态度是比较直白的,暑托不是“暑教”,而主要是“托管”,孩子不惹事、不磕着碰着就行。陈女士说,儿子上2年级,其实也是蛮辛苦的,早上8点钟就要顶着太阳步行1公里多去一家商场里的暑托班,下午3点半又要冒着大太阳回家,负责接送的外公外婆也跟着受累。而且,培训机构是不负责午饭的,由家长点外卖送到教室门口,开饭时再由老师送到孩子们的手里。孩子的外公说,孩子放假待在家里,父母不放心,怕做不好功课,还怕打游戏、看电视伤了眼睛,想想四五十年前,家门口的“暑假小小班”遍地开花,同一条弄堂里就有好几个,比现在的收费暑托班更便民、更实惠。
创新暑假生活模式
那时的“暑假小小班”通常将一个弄堂同年级的四五个孩子分为一组,地点设在某家的客堂间、天井或晒台,有的设在弄堂的空地上。每天上午8点钟开始,大家围在一张四方小桌子或露天石桌边写作业,还会有学校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巡视每条弄堂,看看有谁缺席并督促大家把作业写好。中午11点,孩子们各回各家吃午饭。下午3点钟过后,“小小班”又热闹起来,有的下棋、有的打乒乓、有的看小人书。居委会干部有时也会组织孩子们以“小小班”为单位,参加诸如大扫除、拍苍蝇、贴宣传标语等公益活动。
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继椿说:“类似从前的‘暑假小小班’,照原样恢复或许已经没有可能,但由社区牵头,创新暑假生活模式,还是有可能且有必要的。小区里有空闲的老年活动室、有各种健身器材,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暑期的乐园。把孩子们组织起来,不是像过去那样以做暑假作业为主,而应当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社区里有老干部、老劳模、老教师等,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,活动内容应该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,比如非遗传承、科普讲座等。”
泾彩文创工作室暑假里送课程进社区
调动资源送课上门
里弄“小小班”多半很难回来了,但社区、学校是不是该有哪些主动作为呢?
在闵行区的各种公益性暑假班里,有一个名为“葫芦吉祥”的文创班,列入了区级市民美育项目“爱艺闵行”。送课方负责人、泾彩文创工作室主理人董慧介绍,已经有区群艺馆、吴泾镇、莘庄工业区文体中心“点单”邀请他们去为孩子们开课。课堂上,老师带着孩子们从认识葫芦的品种和挑选合适的葫芦开始,逐渐学会在葫芦上绘制图案、学习葫芦香囊的制作工艺,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用AI技术设计葫芦灯。她说:“我们从6月份就开始报名了,在两个月的暑假里都有开班。我作为师资供应方,是通过区里的专门平台招募的。由于是公益项目,暑假班的学习都是免费的,各场地方负责管理等具体事宜。我觉得,由第三方送课上门,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方的资源,为孩子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暑假活动内容。”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