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
什么是大遗址?圆明园、良渚、殷墟、大运河等,这些在节假日里备受瞩目、屡次成为热搜焦点的“网红打卡点”,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,大遗址。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,如何让大遗址“活起来”“传下去”,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?

11月28日下午2:30,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,将做客2025名人大讲堂“遗产保护”季,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学术报告厅带来题为《大遗址保护》的主题讲座。届时,他将从“什么是大遗址”“大遗址基本特点”以及“大遗址保护做了些什么”三个角度出发,系统梳理我国在大遗址保护领域的探索与实践。
“大遗址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或法律概念,它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、宗教、军事、科技、工业、农业、建筑、交通、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,具有规模宏大、价值重大、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、城址、宫室、陵寝墓葬等遗址、遗址群及文化景观。”
讲座中,柴晓明教授将结合殷墟遗址、交河故城、大运河、牛河梁遗址、圆明园遗址、宝墩遗址等一系列典型遗址案例,深入剖析中国大遗址的特点。如数量大、分布广,规模宏大、内涵丰富,延续性强、历史信息丰厚等。同时,他也将从可观赏性弱、认知门槛高,利益相关者多元、协调难度大,以及保护与展示技术挑战严峻等角度,分享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挑战。
名人大讲堂自2018年11月首次亮相以来,已成功举办72场讲座,邀请全国多学科专家围绕四川历史名人和巴蜀特色文化开讲,吸引了超一亿人次观看直播。此次柴晓明赴川开讲,不仅是对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系统总结,更将引发对文化遗产如何与现代社会共生发展的深度思考。来不到现场的观众,可以锁定封面新闻、川观新闻、四川观察、四川发布等平台的直播间,了解中国大遗址保护现状、大遗址基本特点以及保护行动的成效,敬请期待。
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