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检发现肺磨玻璃结节,是否只能被动随访或承受开胸手术?上海市东方医院微创介入中心通过大量成功案例给出答案——通过一根仅1.3毫米的微波针,在CT导航下精准消融高危结节,半小时内就能让困扰患者二十年的烦恼“针到病除”。
20年前的一次体检中,王女士发现自己右肺上有个磨玻璃结节。因曾经历肿瘤手术,她对二次开刀充满抗拒,选择了年度随访。近期常规体检发现,肺部结节不仅增大且密度增加,还出现纤维化。
多年的随访对王女士的身体和精神来说,无疑是一场持久战。面对必须干预的病情与手术恐惧的双重压力,王女士辗转找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微创介入中心。
磨玻璃结节在CT影像上表现为模糊的云雾状影,常与早期肺癌相关,但大多进展缓慢。对于恐惧手术、肺功能无法耐受手术、结节位置特殊或存在多发结节的患者来说,外科手术并非唯一或最优选项。
了解了王女士过往病史和担忧,综合考虑后微创介入中心翟博教授团队向王女士建议:可以尝试CT引导下肺病损微波消融术。
术中,翟博和崔丹医生借助CT影像三维定位系统清晰地了解结节的位置、大小、形状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,在这幅精确的“导航地图”的指引下、结合个人丰富经验,将直径仅1.3毫米的消融针经皮穿刺至肺结节核心,在保留安全边界的情况下,通过微波产生的热效应将结节彻底烧灼和消融。
整个治疗过程仅用30分钟左右,术中王女士意识清醒,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。术后病理证实为原位腺癌,一周复查显示结节完全消融。
微波消融何以实现“针到病除”?翟博解释,该技术通过微波电极产生高温,直接摧毁病灶细胞,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健康肺组织。相较于传统手术,其优势显著:皮肤仅留针眼大小创口,对肺功能影响轻微,住院时间缩短至1天至2天,且可重复治疗。
针对磨玻璃结节活检难题,团队多年前就率先采用“消融后同步活检”模式:先凝固病灶减少出血,再取样检测,最后完成消融。这种“诊疗一体化”操作,将穿刺成功率提升30%以上,并避免传统活检的“假阴性”风险。
翟博提醒,直径大于8毫米、形态规则、实性成分低于25%的磨玻璃结节首选消融;同时适用于多发性结节、肺功能不耐受手术者及术后复发人群。对于位置特殊的多发结节,还可采用“杂交手术”——外科切除联合消融,一次性处理多处病灶。
微波消融后是一个免疫清除和瘢痕形成的过程,个体差异较大。患者需在术后第3、9、12个月进行影像学(CT)复查评估疗效,1年后每年随访一次。年轻患者随访2年后可适当延长间隔。对于多发结节患者,随访时还需关注其他结节的变化。
目前,微波消融治疗费用已纳入医保范围,患者自付部分相对可控。该技术为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,特别是那些对传统手术存在顾虑或身体条件受限的患者,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“超微创”治疗新路径。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