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,是体育文化的繁荣之地
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城市的体育世界
聊聊那些与上海息息相关的体育闲话
进入盛夏
保龄球比赛正一片火热
7月25日至8月2日
亚洲青少年保龄球锦标赛
将在卡塔尔举行
让我们为中国队加油
说起上海和中国保龄球运动的缘分
那真是不浅
中国保龄球国家队和青少年国家队
训练基地就设在卢湾体育中心
位于卢湾体育中心的昊至保龄球馆
第三十一期,阿拉聊聊
保龄球和上海的那些事
伸出右手,把拇指、中指和无名指一一插入保龄球上的指孔,握住了这个重13磅的球。此时,想起上海本地一句俗话:“三只节头(指头)捏田螺,十拿九稳。”但三个手指捏的保龄球,投出后不知是全中还是不中……
这是1997年的一个下午,我持球胸前,站在欧登保龄球馆的球道前。助跑,挥臂,投球。伴随“轰隆隆”滚动声中,保龄球在加拿大枫木地板上欢快地奔向10个白色球瓶。
19世纪末,保龄球已在上海人称“西侨”的老外的俱乐部和总会里出现。别称“地滚球”的保龄球(Bowling)是舶来品,名由英文读音而来,如同外来的高尔夫(Golf)、斯诺克(Snooker)等。
19世纪末,保龄球已在上海出现
保龄球脱胎于古人石球击打石柱,在欧洲、非洲及太平洋地区等都有这样的投掷游戏。现代保龄球运动起源于德国,17世纪荷兰人带到美洲;一个世纪后,美国人加1个瓶把保龄球改成10瓶制。1875年,第一个保龄球协会诞生于纽约,规定了保龄球、球道、球瓶排列等规则。1901年举行第一次保龄球赛,没在纽约而在芝加哥。
保龄球脱胎于古人用石球击打石柱的游戏
上海是国内较早开展保龄球运动的城市。南京西路150号的西侨青年会,为老上海有名气的体育和娱乐场所。底层西部就有一个保龄球房,当时叫“滚球室”,拥有长19.4米、宽1.1米的球道4条,与现在举办保龄球赛长19.2米、宽1.07米的标准球道相差无几。老底子白相保龄球的不多,属于小众体育项目。同为外来近代体育的球类项目,无论在西侨还是华人中,参与者和影响力远不如高尔夫、网球和台球。解放后,多数设备被拆除,仅有市体育俱乐部(原西侨青年会)和锦江俱乐部保留了设备,但一直没有开展活动。后来,西侨青年会的球道因遭白蚁蛀蚀而被拆除。
西侨青年会的“滚球室”在老上海很有名气
到上世纪80年代,保龄球在中国抖落一身尘土后重出江湖。先行者的上海,在中国保龄球史上写下标志性一笔。1981年12月,与全球领先的AMF保龄球公司合作,在锦江俱乐部建成全国第一个自动化保龄馆,有6条球道;记分不再手写板上,告别人工拣球摆瓶。近水楼台先得月,以锦江俱乐部职工为主组成的上海队,参加第一届全国保龄球邀请赛,斩获男单冠亚军和男团亚军。
1984年,保龄球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。翌年成立中国保龄球协会,第一次会议就在上海召开。在这年,上海体育宫在原跑马厅上下两层看台中间,新建从AMF引进全套设备的12球道保龄球房,不仅成为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举办地,也是本市保龄球运动员的训练基地。1987年,市体育宫数获全国冠军的杨佩忠,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保龄球世界杯赛。
在上世纪90年代,保龄球在上海起过“蓬头”。一局10轮,每轮投球2次。适合“嘎山湖”“解厌气”,花钱不多白相辰光长。市体育宫保龄球俱乐部开张时,每局只要5元,成为这座城市一个难忘的体育记忆。
市民体验保龄球运动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